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一) | 艺术与设计学院“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及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孵化、思想引领、品牌打造、示范带动等长效发展,营造志愿服务良好氛围,提升我校青年志愿服务整体活力和育人成效,校团委于3月—4月开展以“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为主题的第四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从关爱幼小的“兴趣班教学”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助老”,从守护生态的“河湖保护”到传承非遗的“匠心课堂”,从助力基层的“社区治理”到传递知识的“食安宣讲”,知行青年以创新服务模式回应社会需求,累计覆盖超万人次,绘就文明实践的青春画卷。志愿红与春意共燃,暖心故事持续加载,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闪耀着奉献光芒的项目!
“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
团队介绍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项目名称:“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
所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路琛 李琨
项目学生负责人:靳良晨
项目简介: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党支部作为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的重要论述,创新构建“1+4+3+2”“美育+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体系,通过五年深耕形成“党建引领、专业赋能、校地协同、成果反哺”的乡村美育生态圈,构建起 “党建红” 引领 “艺术美” 的乡村振兴育人范式。项目以学生党员为先锋,以党建为引擎驱动,通过生态呵护、非遗焕新、人才筑基、产业振兴四维实践路径,形成“生态护长江、非遗铸乡魂、美育育人才、艺术兴产业”四维实践闭环,累计动员1362名志愿者,服务超8000人次,总时长逾5.3万小时,绘就乡村振兴的美育新图景。
实践内容
构建校地协同新机制


“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以“样板支部”建设为引擎,通过 “党总支指导——党支部管理——支委执行” 三级架构强化组织保障,创新打造“党建+思政+艺术”融合育人模式,与神农架林区、共青团峨边县委等6地政府共建实践基地,形成“理论宣讲+艺术实践+志愿服务”一体化平台。学生党员带头开展红色调研、非遗活化、美育支教等行动,将党建活动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
四维赋能显特色
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在实践深耕中,团队锚定 “塑形” 与 “铸魂” 双目标,打造四大特色育人赋能工程。
团队以 “生态屏障・美育护航” 守护长江文化,入选湖北省“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长江大保护专项团队,深入武汉黄陂、十堰等地开展“宣教—创作—传播”生态美育行动,开发《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课程,开展情景课堂10 余场,创作生态艺术作品50余幅,让环保理念扎根乡土。

(2024年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开展“长江大保护”生态呵护活动)
(2023年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科学实践课)
“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团队以 “非遗焕新・文化铸魂” 激活内生动力,联合非遗传承人沙妈英生开设 “非遗我会剪”“彝族文化” 等课程30余节,培育 “小小非遗传承人”,创作《石榴花开树下的月琴》等民族团结主题作品20余幅,覆盖儿童200余人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艺术实践。

(2024年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云心村村委会 掐丝珐琅课)
(
同时还以 “美育筑基・人才振兴” 构建 “语言 + 技能 + 心理” 三维模式,开设 “红色绘画”“创意黏土” 等多彩课堂,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服务154名留守儿童,筑牢乡村人才 “造血” 根基。

(2024年 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祁顺社区暑期托管班开班仪式
以 “美学赋能・产业振兴” 助力经济发展,在 “中国香菇之乡” 十堰设计 “香菇宝宝” IP 及包装10余套,将产业符号转化为美术素材,赋能本土品牌知名度。

(2023年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开展香菇基地调研活动)
成果展示
“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三大子项目协同发力(“星火承梦”志愿宣讲项目、“青春向阳”志愿服务项目、“青春筑梦”志愿服务项目),构建 "实践+ 传播 + 服务" 育人体系。

(“两弹一星”精神宣讲)
返乡实践赋能乡村,覆盖15省124市,累计行程超3万公里,服务超8000人次;新媒体赋能党建宣讲,学生党员 “六进”宣讲覆盖2000余人次,获60余家媒体报道;公益联动反哺教学,通过校内外联动,建立“帮扶一对一”“校园墙绘”等公益体系,拓展公交地铁、社区、学校、血液中心等服务阵地,实现志愿服务闭环。项目成效显著,形成 “实践 - 传播 - 服务” 闭环生态。
团队荣誉
团队连续5年获校级 “三下乡” 优秀团队,入选团中央 “圆梦工程”“七彩假期” 等27项国家级、省级荣誉,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报等60余家媒体报道,创作文创产品100 余份,撰写调研报告20万余字、优秀论文2篇,形成 “党建育人 + 志愿服务” 的典型经验。

(2021年 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杨家店钟祥电视台报道)
成果转化,创新发展
项目实践深化“美育+”路径认知,一是机制创新,构建“校政社”协同网络,以党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二是模式突破,创新“党建+思政+艺术”融合路径;三是价值转化,通过文创成果对接赛事、新媒体传播构建“实践-教学”互促生态;四是艺术赋能,推动“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艺术乡建才是双赢实践。依托新媒体矩阵扩大红色宣讲覆盖面,构建起“高校输送资源—乡村提供平台—成果反哺教学”的可持续生态。
在 “党建红” 引领 “艺术美” 的征程中,“艺心向党 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志愿服务项目的探索永不止步。未来,他们将持续深化 “1+4+3+2” 实践体系,让生态呵护更加精细,非遗焕新更具活力,人才培育更为多元,产业振兴更富成效。以党建为笔,以艺术为墨,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继续绘就色彩斑斓、内涵丰富的美育新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与艺术活力,助力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